中超看似有钱实则缺钱,2016赛季亏损近40亿,如何转亏为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11:29

上港的6000万欧元先生奥斯卡。

中超,看起来很有钱。中超,其实也很缺钱。

十二月下旬举行的中国足协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论坛于5日落下帷幕,负责足协财务咨询的商普华永道机构,披露了2016年赛季中超联赛各俱乐部部分财务收支状况。

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赛季期间,中超联赛的各支球队所获取的全部营收为70.82亿元,而其发生的整体开销则高达110.14亿元,导致所有俱乐部最终合计亏损将近40亿元。

我们提及众多高价外援的称谓,目睹中超机构挥霍无度的情形,然而其内部却充斥着巨额赤字的记录。

我们或许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联赛实现盈利。

恒大全年的收入为5.61亿元,依旧是中超收入最高的俱乐部。

“贫富差距”高达50倍

依据统计,2016年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各俱乐部总营收达70.82亿元,算下来每家俱乐部平均能赚到4.43亿元。

普华永道指出,2016年赛季期间,中超联赛中收入最高的俱乐部,其收入规模是收入最低俱乐部五倍还多。根据2016年恒大俱乐部的年度报告显示,该俱乐部全年获取的收益为5.61亿元,在整个中超联赛中属于收入最高的俱乐部。

这也就意味着,中超最少俱乐部的收入仅为一千万元量级左右。

中超各队的营收水平差距悬殊,纵观整个联赛的俱乐部,其资金来源分布也极不均衡。

2016年赛季的情况是,中超球队的商业支持在其总收入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达到了64%。相比之下,赛事本身的收入只占14%,球员转会所得占11%,政府提供的资金占6%,而比赛当天售票的收入比例则小得多,仅有3%。

高投入,“升班马”权健在中超首个赛季就进军亚冠。

去除球员买卖之后,商业广告收入占中超俱乐部总进项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相比之下,日本J联赛的商业广告占其收入的比例为四成七,而商业化运作更为完善的德甲和法甲,这一比例则分别只有两成八和两成二。

中新社明确指出,当前中超俱乐部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常规的商业合作,未能在门票销售及附属商品开发方面取得进展,显现出商业运营过于单调的状况。

事实上,中超俱乐部在商业赞助合理性方面,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差距很大,87.5%的中超俱乐部仅有一个核心出资人,该出资人同时是俱乐部的实际控制者,而在英超,大约一半俱乐部拥有多个主要出资方。

即便是中超商业运作最为成熟的俱乐部,同样深陷于联赛收入结构单一的困境之中。

依据恒大披露的2016年财务报告,广告营收的比例已超出百分之七十。由于该年度主场观众席几乎全部被占满,且门票销售额达到了四千七百万元,这样的高额商业合作占比也就不足为奇,更不用说那些观众稀少的小型足球市场了

“野兽”特维斯天价加盟申花,表现却堪称灾难。

中超最贵的是“人头费”

2016年,中超各俱乐部整体投入达110.14亿元,算下来每家俱乐部平均花费6.88亿元。其中,资金最多的团队与最少的相比,差距达到了惊人的38倍。在这笔开销里,人力费用占了绝大部分,比例高达67%,是所有支出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中超俱乐部员工开支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八,相比之下,日本J联赛此项指标为四十五个百分点,英格兰超级联赛为五十八个百分点,法国甲级联赛为五十六个百分点,德国甲级联赛为四十二个百分点,这些数值都明显低于中超俱乐部。

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联赛,使得中超竞争愈发白热化,同时也让各支球队承受着沉重负担。

与2015赛季对比,一年的时间里,中超各队的开支出现显著提升,整体花费从3.87亿元增长到6.88亿元,增长了78%。其中,团队人员的薪资支出也从2.16亿元上升至4.64亿元,增幅达到了118%。

其实早在2015年恒大的年度报告里,俱乐部就特别指出了球员和教练团队薪资以及转会费用不断上升所带来的压力。

中超俱乐部财务状况_中超俱乐部收入支出分析_中超俱乐部投入

据恒大2016年的年度报告披露,仅在球员引进方面,俱乐部在该年度的投入就达到了5.25亿元。

但是,参照2016年赛季的转会活动,中超展现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那就是各俱乐部在转会总开销里,百分之七十八都花在了引进外籍选手上,百分之二十二则用于国内球员的转会,然而在转会总收入方面,国内球员出售的贡献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一,外籍选手的收入仅占百分之十九。

投入巨资引进知名外援,国内球员转会费持续攀升,也变成了众多俱乐部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之一。

而与“参赛注册费”的显著上涨形成对比,近些年大力倡导的青年梯队投入,在2016赛季仅占中超各俱乐部总开销的百分之五。

去年全年,中超各队的青少年培养开销,从0.19亿元上升至0.32亿元,提升了0.13亿元,增幅达到68%,这个比例相当显著,然而与周边及更成熟的五大联赛相比较,这个投入仍然远远不够。

斯托伊科维奇执掌富力期间,俱乐部仅投入三十个亿,便打出了赏心悦目的足球。

只亏40亿元,数据准确吗?

根据普华永道披露的信息,2016年赛季,中超整体营收达70.82亿元,但整体支出高达110.14亿元,最终导致39.32亿元的重大亏损。

对于足协官方给出的数据,一部分业内人士和网友表示怀疑。

现在掌握的资料仅是各俱乐部向足协提交的,参照2017年那个赛季,像北京国安这样的中等规模球会,其年度花费达到五亿元,据此推断球迷网,中超联赛全部十六家俱乐部合计亏损不超过四百亿元,这个数字会不会显得过于乐观了?

且不说数据如何统计,但这就是近年来中超各俱乐部亏损的缩影。

多数俱乐部经营亏损,但经营足球并非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这点从某中超俱乐部负责人的表态中可以领会到,他透露出一种财富面前毫不在意的气概。

即便是在那种出手阔绰的气派之下,中超的亏损状况反而愈发严重。

不过在2017赛季联赛开始前,中国足协终于踩了次刹车。

新实施的球员引进规定,一旦俱乐部出现经营性亏损,若购入球员的费用超出(外籍选手4500万/名,本土球员2000万/名)的额度,就必须等额的资金汇入中国足球振兴专项账户。这项决定出台后,中超夏季的人事变动变得非常沉寂。

与上个赛季中超16家俱乐部在夏季转会市场上总计花费超过一亿元欧元,以及年初联赛引援环节动用将近四亿元欧元的规模相比,如此数额在“金元时代”的中超显得颇为陌生。

依照足协新规,职业俱乐部每年用于青少年培养的开销,需达到全年总花费的五分之一以上,此举有助于确保U23政策的落实,同时也为未来U21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中超新政下,权健引入外援莫德斯特(右)采取了先租后买。

中国足球不能被钱烧死

有人戏称,在中国足球“深不见底”的时期,中超俱乐部大多都会投入资金,然而在获取收益方面,却远远未能达到世界水准。

201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恒大那年的花费大约是一亿三千万元,相当于曼联的三成,然而其收益却只有曼联的九分之一。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实施转会管控的新规,体奥动力削减原定五年内收取八十亿元的超高赛事版权金……当管理机构与行业主体各自收回了部分利益,想要继续控制其他方面,国内各大足球队也必须做出调整。

最近中超联赛刚刚收官,北京国安便在中超所有俱乐部中率先举办了招商宣传活动,其胸前广告的价位高达一亿元,这一数字刷新了中超的相关纪录。

无论最后竞标价格怎样,在众多资本涌入的中超联赛里,这种主动获取收益的做法,确实非常符合这个赛事的发展方向。

据透露,可能在接下来的数个赛季里,足协打算对运动员的报酬加以调控,同时会增设资金监管措施和相关资格审核机制。

资本市场变得冷静之后,中国足球联赛或许会借鉴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足球的作法,针对那些在财务方面不达标的专业球队,实施不予批准入会的决定,以此从根本上杜绝过度依赖资金支持的情况,这个思路也得到了中国足协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张剑的支持。

中国职业联赛目前非常兴旺,但过去也曾面临过非常艰难的时期,因此中国足球既不能被经济问题所束缚,也不应被财富冲昏头脑。

标签中超俱乐部投入  

上一篇
8月28日欧冠附加赛赛果揭晓,36强席位出炉,抽签仪式将进行

下一篇